莫桑比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宣扬国威,经略亚非,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复制链接]

1#

郑和下西洋,开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年,到宣德年间年结束,共计七次海上远航。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早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近一个世纪。在七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当时,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为界,以东称东洋,以西为西洋,故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其人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人。郑和先祖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马姓是阿拉伯语“Mahmud”的谐音。郑和出生于公元年。明军进攻云南时,10岁的马三保被掳,随军回到南京后入宫服役,后进入燕王府。在靖难之役中,马三保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赐姓“郑”,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后封为三保太监。选择郑和作为下西洋的正使,是因为他多智知兵,并且是朱棣的心腹。此外,郑和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也有利于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外交政策

明朝建立后,积极发展与藩国的外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试图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的、和谐的世界秩序。朱棣登基后,先后派人出使古里、满剌加(今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等国。在第一次下西洋时,明朝南征安南(在今越南北部),将之纳入王朝版图。进而可以从陆路控制占城(在今越南南部)、满剌加等航线附近国家,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障朝贡体系得以稳固。

经济基础

明初,南方已经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业,南京、苏州、松江、镇江均设有官厂。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南洋移民的增加,都为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海外交通,拓展海外贸易变得十分迫切。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利润丰厚。而中国对香料等也有较大的需求。

航海技术

在唐代,船只已经开始应用水密隔舱、平衡舵、开孔舵。宋元时期,海船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郑和舰队的宝船就是福船的一种。在船壳结构上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使船壳板联结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不易漏水。大海船可载乘客千人,生活设施齐全,配备洗漱设施,备有充裕的食品,甚至在船上养猪、种菜、种药材、酿酒。船只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通讯上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用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

七下西洋

公元年6月,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为使者,带领官员、兵士、水手、翻译、采购、医生、技术人员二万七千八百多人,乘坐各类船只余艘,浩浩荡荡从刘家港出发,经过福建沿海南下,“维艄挂席,际天而行”。船队主要由五类船只构成。第一种是作为舰队核心的宝船,共有六十二艘。该类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船分四层,共有九桅十二帆,锚重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可容纳船员近千人,甲板上可以走马。第二种是马船,作为宝船的辅助船,具有综合补给和作战的双重功效。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八桅。第三种是粮船,用于装载粮食及副食品。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七桅。第四种是水船,专门用于积储运载淡水,大小形制与粮船相似。第五种是大小战船,用于海上作战。其中最小的战船也有十八丈长,六丈八尺宽。

郑和船队先后到达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家。每到一地,送交明成祖的诏书及礼物,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贸易,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各国看到强大的明朝船队态度如此友好,都热情地接待郑和一行。

船队途径爪哇岛时,遇到了麻烦。当时岛上有个麻喏八歇国,这个国家的东王和西王正在内战。船队人员在集市上做生意的时候,被西王军队误认为是东王的援兵。土人向毫无防备的船员发起攻击,杀了个人。事件发生后,郑和部下纷纷要求血债血偿。西王知道误会后连忙派使者解释谢罪,提出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担心发起战争会让各国产生恐惧,影响下西洋任务的完成,于是上奏明成祖,提议和平处理。后来朝廷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后感激不已,派使者随船队去中国朝贡。

回航途中,船队来到苏门答腊岛的旧港。该地有一个在大明犯罪后逃来的海盗首领,名叫陈祖义。他听说郑和带着大批货物经过,就带着海盗们前来抢夺。郑和得到当地华侨的通报,将船只分散停泊。半夜时分,陈祖义带着几十条船偷偷驶入港口。只听郑和旗舰一声炮响,战舰从四面围拢过来,采取火攻的办法,烧毁海盗船10艘,捕获5艘,剿灭海盗余人,陈祖义也被活捉。明朝后来在旧港设置了宣慰司,保护侨民和航线安全。

船队回国后,各国使节带着礼物觐见明成祖。朱棣见郑和首次出使西洋就促进了与各国的往来,提高了大明国威,十分高兴。

年10月,郑和二下西洋。年10月,郑和三下西洋。前三次航行,郑和船队到达最远的地方都是今印度西南部的古里。考虑到路途遥远,郑和考察后选择满剌加作为船队汇合的基地,在码头建造仓库,称为“官厂”。从大明来的船先到这停泊,各船按照所接受的任务分别出航。贸易完成后,船只回到这集合,整理货物,然后顺季风北上回国。

在第三次下西洋过程中,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见船队装载了大量财富,就诱骗郑和船队到其国中,发兵五万围攻,又砍伐树木阻断船队归路。郑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率领随从两千官兵,出其不意地直捣对方王城,俘获了国王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属以及大臣等人。围攻船队的敌军赶忙撤兵来救,被郑和打得溃不成军。国王亚烈苦奈儿等人被带回国内。后来朱棣对其采取了宽大优待的政策,下诏另择贤君,进一步提高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威信。

年十一月,郑和四下西洋。到访了溜山(马尔代夫),以及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出口处的忽鲁谟斯(伊朗东南)。还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到达了非洲东海岸的麻林迪(肯尼亚)等地。回国的时候麻林国派遣使节一同来到明朝,带来了贡品麒麟。朱棣认为异邦进献麒麟是国势鼎盛的征兆,亲自前往迎接。按照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所谓的麒麟应该就是东非草原上的长颈鹿。

年到年间,郑和五下、六次下西洋。年,第七次下西洋即将开始的时候,明成祖去世。即位的明仁宗调整对外战略,停止远洋活动。随着明朝在南海地区军事存在的消失,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渐减少。

直到年1月,明宣宗再次派遣已经60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年4月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

巨大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亚非国家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和沿途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也在这种局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大规模远航活动也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高峰,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沟通和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