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才:殖民统治与非洲社会变迁|中国投资原创刘伟才中国投资参考
导读
殖民统治从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对非洲社会施加影响,冲击并改变了非洲社会的结构,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殖民统治影响非洲社会的基本路径
●殖民统治下非洲社会中的新职业群体
?加纳阿奇莫塔(Achimota)学校的学生(年)
殖民统治影响非洲社会的基本路径
殖民统治从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对非洲社会施加影响,基本路径主要是五条。
第一是经济。通过与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互动,非洲人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职业人群。早在大西洋奴隶贸易时代,西非沿海非洲人社会就出现了翻译、奴隶贸易中间商或代理人、面向欧洲人开展业务的商贩等群体;殖民统治建立后,又出现了专门的出口经济作物种植者以及与出口经济作物相关的购销商、运输商等。在南部非洲,矿业发展持续地吸纳大量非洲人劳工,部分劳工逐渐在矿区或矿区城镇形成比较有组织的工人阶层,部分劳工则带着新的物件和观念回到乡村,不断地冲击传统社会的“平静”和“孤立”。此外,港口、铁路、电厂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出现还造就了港口工人、铁路工人、电力工人等新群体。
第二是*治。通过参与殖民统治体系,非洲人社会中出现了一些现代*治活动参与者和现代行*事务执行者。无论实行何种形式的统治,宗主国都要依靠非洲人的配合和参与。在非洲社会的上层,一些传统领导人会被纳入殖民行*和司法体系,还有一些传统领导人则被纳入“酋长院”或者咨询委员会之类的机构,部分传统领导人实际上成为从殖民当局领薪的官员。除了上层合作者外,殖民统治当局还需要大量从事基层工作的非洲人公务员,从早期的送信员、门卫到后来的征税员、文书、警察,虽然他们在殖民当局的架构中处于底层,但在非洲传统社会里,这些人的地位却不容小觑。殖民统治架构中的非洲酋长和公务员有传统社会的根基,又获得了管理现代国家事务的经验,很快成为非洲社会的重要力量。
第三是教育。通过接受宗主国主导的教育,非洲人社会中出现了一批文化事业从业者、现代职业技术人员和一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早在殖民统治建立之前,传教士主持的教育机构就培养了第一批“文化人”。殖民统治建立后,当局在向非洲人提供教育方面可以说是既扬且抑,一方面,它们需要一些能写会算并熟悉他们生活方式的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它们又努力控制受教育人数和教育程度,力求使非洲人能提供合适服务但不要有过多自决意识。随着时间推移,在殖民统治当局教育文化事业中通过自身努力成长起来的非洲人越来越多,一些人接受了大学教育乃至获得博士学位,一些人成为中高级学校的教师和律师,他们大多是后来民族主义斗争的中坚。
第四是城市。由于现代化但是包含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机制的城市的建立和发展,非洲出现了复杂的城市社会。殖民者从原则上拒绝给予非洲人城市居民地位,认为非洲人只属于农村的“部落”组织,但他们却不能缺少非洲人的服务。非洲人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逐渐形成一些非正式或者“非法”的定居点,尽管殖民当局时不时实施强制迁移或者驱逐,但客观需要使城市无法抹除非洲人的存在。非洲人的城市社会可能仍会按传统的族群、乡村来源地等进行组织,但同时也有跨越传统界限的现代互助或联谊机制;非洲人的城市社会仍保留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但同时也通过与殖民者共存以及借助报刊、电影等途径吸纳欧美现代文化元素。城市里的非洲人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便利支持和就业机会,由此就会出现比较多的非正式或非法的经济活动乃至犯罪等。殖民统治导致的非洲城市社会问题至今仍对大部分非洲国家形成不同程度的困扰。
第五是宗主国体系。首先是宗主国本身。一些宗主国推动本国人民移居非洲或在非洲工作、投资,在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机制保护下,西非沿海部分地区、东非内陆高原、东南非等地出现了颇具影响力的“白人”社会群体。其次是宗主国殖民地体系。通过与宗主国非洲之外殖民地的联系,一些非洲国家接纳了来自亚洲、美洲的人口和文化元素,比如在英国体系下进入东非和南部非洲的印度人、在葡萄牙体系下进入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南美人,还有与奴隶贸易相关联而在宗主国协调安排下从亚洲、美洲“返回”非洲的黑人或者混血人群体等。欧、亚、美外来人口和文化元素的进入使非洲社会更加多样化,也给非洲社会带来了复杂的种族、族群、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正在下矿的非洲人矿工(年)
殖民统治下非洲社会中的新职业群体
殖民统治影响下的非洲社会变迁涉及多个层面,比较突出的是出现了多种新职业群体。
以*金海岸(加纳)为例,殖民统治时期的新职业群体主要包括公务员、律师、医生、记者、工程师、个体商人、教师、教士、银行柜员、书店店主、药剂师、可可购销商,这些人往往居住在首都或者其他较大城市,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称“精英”。此外还有一些只接受了中等或者基础教育的人,他们可以做职员、店员、各类技工、司机、裁缝、小农场主、农技员、基层警察、基层行*辅助人员等,他们在中小城市也能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新职业群体中的地位较高者在生活方面模仿宗主国社会,在服饰、饮食、娱乐、运动等方面向宗主国模式靠拢,条件许可者则会送子女去欧洲人主持的学校或者去宗主国求学。地位较低者常常无法完全脱离传统社会,还有义务为在传统社会的亲戚提供帮助,但他们一般都会比较注重子女教育,希望下一代能通过更好的教育获得更高的地位。
新职业群体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借鉴宗主国的社会组织模式和经验。一些群体组建工会或者带有工会性质的组织,但由于殖民当局倾向于打压乃至禁止非洲人组成工会,这些组织常常以“福利协会”“改善协会”“互助协会”“协进会”“俱乐部”“部落联合会”等为名。在面向殖民当局时,这些组织早期一般只提与自身所在群体相关的经济要求,然后逐渐开始提一些议*或者参*的要求,特别是在与自身所在群体相关的税收、教育、卫生、道路、水电供应等事务方面。“二战”后,一些组织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民族主义*治,部分组织还转变为**。
在面对非洲社会中的新职业群体时,殖民当局态度复杂。一方面,当局不得不承认新职业群体对于殖民地稳定运转的必要性,有时还要借助这些群体——特别是这些群体中的“头面人物”或者“名流”——做一些事。另一方面,当局也明了这些群体规模扩大、组织能力提升、观念转变等所包含的风险。大约在年,“英属西非国民大会”(NationalCongressofBritishWestAfrica)在*金海岸成立,随后扩展至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和冈比亚,它由律师、教师、教士、医生、记者和商人等职业人士主导,得到多个福利协会和俱乐部的声援和支持,还通过一些“新派”酋长的渠道将触角伸至乡村。英属西非国民大会一度声势浩大,甚至组团赴英请求英王授予其正式合法地位——也正因这项行动,英国感受到了威胁,遂认定该组织并无存在必要且无法代表各领地“土著”,将组织打压了下去。
?应募者按手印签合同的场景
结语
殖民统治冲击并改变了非洲社会的结构,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造就了一批非洲人“精英”。
尽管要强调非洲社会新结构、新群体、新组织的本土性、主动性、能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力量都孕育并成长于殖民统治框架之中,特别是作为“精英”的那一批人,他们与殖民主义有割不断的联系,也难以甚至不愿改变殖民统治塑造的客观上对他们有利的框架。而在非洲的条件下,“精英”群体的规模很小,他们与更广大的非洲社会并不能很好地适配——这可能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独立后非洲国家发展种种问题的视角之一。
编辑
肖静秋
校对
闫建*
设计
大米
本文发表于《中国投资》年9月号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