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珠江土著鱼种的消亡
珠江位列长江之后,是我国第二大河,年水流量达到了亿立方米,大约是*河年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正是基于丰富的水资源,珠江水域自古是我国渔业资源的重要产地。资料显示上世纪70/80年代,单是珠江口每年的渔获产量轻松超过2万吨,更有享誉国内的“万山渔汛”。
类似我国的长江、*河等知名河流,自80年代末直至现在渔业资源大幅度萎缩,90年代中期整个珠江口的产量不足吨,不及高峰时的1/10。更令人郁闷的是,栖息在珠江里的土著鱼种的种类、数量锐减严重,而外来入侵的鱼种,反而“安营扎寨”成了主人。
年渔业部门曾对郁江、左江、右江、西江等河流及主要的一二级支河的渔业资源做了全方位调研。调查显示珠江及河口水域的鱼种数量达到了种,但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鱼种已发生结构性变化,现在以鲈鱼、鲶鱼、罗非、鲫鱼为代表的优势鱼种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水体资源,而珠江原有的土著鱼种竟萎缩了一半。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鱼种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珠江水体环境的恶化,恐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80年后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推进,而广东作为排头兵,工业生产走在了前列:珠江各大支河及珠江口附近,大量化工厂、冶炼厂、造纸厂先后拔地而起。受当时环境及制度的制约,大量生产污水、工业污水,包括农田灌溉、生活用水等,几乎未做任何处理一股脑地排放到了珠江。
数据显示,单单是年珠江三角洲排放的废水便达到了6.9亿吨,而到了年这一数字攀升到了惊人的12亿吨。这是什么概念?珠三角的排污量占据了广东省排污总量的70%,珠江俨然成了一个天然的“纳污池”。结果就是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富营养化,遇到气温高涨的夏季,水面甚至漂浮着一层绿色薄膜,向外释放着一股又腥又臭的异味。珠江大量的土著鱼,因无法适应水体环境的恶化,最终消失殆尽。
另一方面,广东作为我国著名的美食聚集地,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方,间接造成了偷捕、滥捕的发生。一些土著鱼本身数量已处在灭绝的边缘,因稀缺价格反而飙升,导致偷捕更加猖獗,恶性循环下直至最后彻底消失。
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是本地鱼种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活跃在珠江里的外来鱼有罗非鱼、黑鲈、印度大口鲶鱼、鳄雀鳝、清道夫等等,这些无一例外属于适应能力强,偏好杂食的鱼种,迎合了珠江水质恶化的现状。初来乍到的入侵鱼种,因缺少天敌、肆无忌惮地争夺珠江有限的食物资源。另外像罗非、黑鲈还有抢食鱼卵的习惯,本地鱼经过数年交锋逐渐败下阵来,只得“苟延残喘”。
2、乱成一锅粥的外来鱼,谁是最后的“王者”
珠江水域充斥着大量外来入侵鱼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80年代整个珠江水系只有3个外来鱼种,已扩大到了9个,年则上升至12种。除去上文提及的几个常见外来鱼外,还有巨骨舌鱼、巴西龟,甚至还有食人鲳,如今的珠江早已“乱成了一锅粥”,那么谁会成为最后的王者,又呈现怎么的态势?下文一窥究竟。
珠江里的外来鱼,罗非鱼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位。罗非鱼并非典型的入侵鱼,而是我国特意引入。上世纪60年代,我国物质匮乏,罗非鱼养殖简单、生长迅速,且蛋白质丰富的特点引起了我国渔业部门的注意,先后多次从越南引入罗非鱼苗研究、繁殖,并小规模的试养。
80年左右,珠江水产研究所再次从泰国再次引入尼罗罗非,并以它为父本,莫桑比克罗非鱼为母本,成功繁育了更合适广东繁育第一代罗非鱼,自此罗非开始在广东称王称霸的历程,而珠江成为了重灾区。
罗非鱼不宜生病,在水质糟糕的污水池甚至还能发现它的身影;另外罗非鱼拥有不可多得的繁殖能力,一条克左右的罗非,产卵量在枚左右,而刚孵化出的幼苗,6个月后即达到性成熟,再次进入繁殖期。更关键的是,罗非鱼类似黑鱼、麦穗鱼有护幼行为,绝大部分的幼苗都能成活。
所以罗非鱼在珠江数量快速攀升,生活在珠江口附近的居民回忆,年前后罗非鱼的数量明显偏多,如今罗非鱼数量占据了珠江鱼类的23%,稳稳占据了头把交椅。
令人意外的是,珠江乃至整个广东大小河流,罗非鱼都呈现泛滥的态势,而罗非鱼养殖、出口的经济模式同时得风生水起。年我国罗非鱼总产量是万吨,而广东产量达到了74万吨,且绝大部分用于出口,美国罗飞市场70%的份额被我国拿下。
混迹珠江里的黑鲈曾被寄予厚望。年黑鲈由台湾传到了佛山、贵州、深圳,因肉质鲜美、刺少,迅速俘获了一批美食家的味蕾。黑鲈养殖自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些幼苗因逃逸、放生等各种原因渐渐在珠江及其他水域里多了起来。
黑鲈属于典型的掠食性鱼,性情暴躁,以小鱼、小虾为食,在适宜的条件下可成长为巨型黑鲈。年美国的路亚钓友在迪克逊湖里斩获了一条80公分长、体重12公斤的黑鲈。
之所以重视黑鲈,主要是期待黑鲈消灭珠江里的罗非鱼。罗非鱼体型宽大,特别是脊背的“棱刺”,稍微不注意就能划破、刺伤敌人。珠江里的黑鱼、鳜鱼、鲶鱼竟拿罗非一点办法也没有。黑鲈不同,它攻击性性强、嘴巴宽大,渔业从业者专门做过实验,对一些小个头的罗非,黑鲈简直可用一口一个形容。
但是黑鲈在珠江的境遇,并没有想预想的那样发展。黑鱼对水质要求高,更喜欢水体清澈的环境,显然珠江并不怎么符合条件。再者因为美味,捕鱼人、钓友们也偏好猎杀它们。更重要的是,珠江的鱼种多而杂,黑鲈的幼卵也存在被吞食的可能。现在黑鲈在珠江数量并不多,且目前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势头。
珠江里另一个令人头疼的要算清道夫了。上世纪90年代,清道夫作为观赏鱼率先引入广东,并因能清洁鱼缸里的有机碎屑得到普及。一些大个头的清道夫被人为放流到了河流、湖泊,最终造成了现在泛滥的局面。清道夫生命力强劲,几乎能适应广东所有的河流,令人不可接受的是,清道夫有吞食鱼卵的嗜好。有专家指出,清道夫在珠江的破坏力甚至远超罗非鱼。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且知名度较高的鱼种,还有食人鲳、鳄雀鳝等攻击力更强的鱼种,只是他们数量并不突出。再者各种入侵鱼种汇合、交织,捕食、被捕食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就意味着攻击力强,并不一定就笑到最后。珠江里鱼类分布、走向,恐怕没有人预测,只能在观察,统计中作出初步判断。
原创: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