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交错,河流纵横,*金海岸,腰果之乡……提到莫桑比克,人们想到的不仅有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那些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人们。
年6月,我国正式与莫桑比克建交。一路走来,中莫两国关系全面发展。中企承建的马普托大桥成功通车,援莫医疗队累计诊疗上百万患者,援莫农业专家组帮助当地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一批批中国的工程师、医疗人员、农业专家们秉持“真实亲诚”的义利观,共同奔赴到这个非洲东南部的美丽国度,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生动诠释。
这是年5月10日拍摄的中国援建的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新华社记者王腾摄)
在他们中,有这样一个中国农业专家团队: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共同劳作;他们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悉心传授先进农业技术;他们在疫情中坚守援助初心,使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非传统友谊焕发出强劲活力。
他们就是中国援莫桑比克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
来自四川德阳的吴桂云是组内的一位高级农艺师,51岁的他深耕农作物种子生产及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已年满26个年头。年12月,经过层层选拔,吴桂云与其他专家一道,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莫工作和生活。
以身作则开展检测试验示范
莫桑比克农科院的Umbeluzi试验站是吴桂云开展援助任务的工作地点。“此次援助任务的工作重点是在当地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的试验示范、培训及调研工作。”吴桂云说。
据他介绍,莫桑比克在食品化学成分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检测领域较为薄弱,全国范围内只有国家种子管理局能够从事种子质量检测工作,检测能力极为有限。
“刚进入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空荡荡的房间。实验室内只有一台果蔬烘干机,一台老化的真空封口机、一台燃气灶和一台冰箱。”吴桂云说。
在向试验站站长AtumaneNuro先生及实验室负责人IsabelMonjane女士了解过情况后,吴桂云和专家组成员仔细研判情况,并根据莫方所需,向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发出请示,帮助购买并无偿向莫方捐赠*曲霉*素检测仪、农药残留检测仪、种子水分速测仪等基础检测仪器。与此同时,吴桂云还与组内的专家共同维修了实验室现存的一些设备仪器,为立即着手开展一些基础的检测工作提供了设备保障。
年12月9日,吴桂云在莫桑农科院Umbeluzi试验站实验室开展*曲霉*素检测示范。(吴桂云提供)
一直以来,*曲霉*素检测和农药残留检测一直是农业检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两个项目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需要进行试剂配置、样品前处理和上机检测。”吴桂云说。在国内购买的援助设备到达后,吴桂云陆续开展了食品中*曲霉*素检测以及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检测的试验示范工作。
“由于资金匮乏以及达不到试剂运输保存所需的条件,*曲霉*素和农药残留检测是莫桑比克之前没有开展过的项目。”吴桂云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填补了莫方的空白。”
正是吴桂云秉持着这种务实精神,才使莫桑比克的农业检测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他也因此获得了高度称赞。“吴先生在检测方面的工作非常有成效。这两项的检测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非常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技术示范。”莫桑比克农科院院长OlgaLurdesJossiasFafetine感谢道。
年11月2日,吴桂云在莫桑农科院Umbeluzi试验站实验室开展农药残留检测仪器使用示范。(吴桂云提供)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经济作物的培育需求,专家组在当地还开展了多项试验示范工作:土壤养分测定、木薯根茎中氢氰酸含量测定、蔬菜脱水干燥及泡菜制作、水果果酱制作……各项试验示范工作均在当地有序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藏粮于技传授农业技术知识
在吴桂云眼中,种子生产至关重要。“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莫桑比克农科院承担了大部分农作物种子的生产。但种子生产管理不严格,技术不规范,缺乏质量检测室和配套设备。”吴桂云说。“因此开展种子质量检测工作也是我们此次援助任务的重点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吴桂云面向莫桑农科院南方区各试验站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开展了农作物种子的扦样、净度分析、水分测定、发芽率检测等种子质量检测技术的培训。“种子质量室内检测和田间纯度鉴定在莫桑比克农科院是个全新的开始,对弥补其科研及技术人员知识短板,提升其技术水平有很大帮助。”吴桂云说。
年10月24日,吴桂云在莫桑农科院CITTAU试验站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种子质量检测。(吴桂云提供)
此后,应莫方请求,吴桂云还定期开展技术示范及培训工作。在Umbeluzi试验站水稻生产田里,他多次为水稻部技术人员示范和指导了水稻种子生产技术及杂株鉴别,并在水稻抽穗期开展了多次的常规水稻种子生产和去杂技术培训。
“所有这些培训都是按莫方的要求开展。学员大部分是试验站的正式员工以及农校的实习生。”吴桂云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种子的生产源头做起,建立一个标准的种子生产体系和示范田,带动莫方实现种子生产和质量的突破。”
在前期的调研中,吴桂云还了解到莫桑比克是一个大量食用豆类的国家。但人们多以炖煮食用为主,在本地超市只有刚破口的芽豆销售,很少食用营养美味的豆芽。鉴于此,吴桂云判断在当地培育和推广豆芽发展潜力巨大。
他立即着手用本地绿豆成功培育出豆芽,并总结编写了一本《豆芽的家庭培育技术手册》。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手册被翻译成葡萄牙语并被人们广泛传阅。
此后,吴桂云多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当地农校学生开展豆芽培育技术的线上培训。“经过亲身操作试验,很多学生已经成功培育出豆芽并且已经和家人分享这一来自中国的美食了。”吴桂云说。
身兼数职全心服务工作大局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吴桂云还勇于给自己压担子,积极分担组内工作。在自荐并经过组内选举后,吴桂云承担了专家组的出纳工作。
由于此前没有接触过出纳工作,因此在接手这项任务的初期,他便虚心向国内做出纳的朋友请教出纳工作的工作方法,并逐步摸索制作了银行和现金流水账单以及出纳结账清单等各项财务表格。
“我们是十人的专家组,现金收支量大,专家报账票据多。每次专家报账,我都耐心接待,并及时核对、登记、清账。每季度主动到银行打印对账单,并统计票据,核对金额,填写出纳结账清单与会计交接。”吴桂云说。两年多来,因为工作细致,吴桂云所做的账目清晰准确,从未出现任何差错。
援莫桑比克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何昌永称赞道:“作为援外农业专家,吴桂云填补莫方多项技术空白,深得莫方好评;作为专家组的成员,他积极服务团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喜爱;作为促进中非民心相通的一员,他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耐心地帮助非洲朋友解决实际困难。”
年2月13日,吴桂云在莫桑农科院Umbeluzi试验站水稻试验田开展杂交水稻纯度鉴定培训。(吴桂云提供)
大道无垠,行者无疆。对于吴桂云来讲,他开展的每一项任务、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人生一次新的尝试。
旅行是他的爱好之一。他曾去过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旅行,在工作早期还多次去过越南指导当地的水稻生产。
同样,他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日常开展援助任务时,他积极承担专家组内的摄影记者的工作,为援非事业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我喜欢拍照,对于非洲的一切更是神往已久。莫桑比克的天空、飞鸟,一花一木,都深深地打动着我。”吴桂云说。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他,经历过贫穷,也赶上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来到莫桑比克,常常有穿越到过去的感觉。那些简单淳朴的人们,有如我面朝*土背朝天的祖辈;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像我童年的玩伴;那些奋斗中的青年学生,他们的青春与迷茫,都有自己当年的影子。真诚地祝福莫桑比克!祝福我的莫桑朋友们!”吴桂云说。
(《北京周报》记者李凯至责编:昝继芳)
本文来源:北京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