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开战的时候,德国人在海外殖民地军队微乎其微,这些殖民地守军既分散又弱小,英国人基本没费什么力气就摆平了他们,呃,是说英国人亲自动手之外的那些啊,比方说青岛和俾斯麦群岛啥的,英国人自己下手搞得东非可是搞得灰头土脸的,一直到欧战结束后15天东非德军才最终投降。
当一次大战开始时,德国在非洲有四个殖民地:吐寇兰、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德属东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开始得比较晚,但是对殖民地的治理却秉持着德国人一丝不苟的传统精神,很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在开战时,德国殖民地已经有不输于英法等国殖民地的发展了。
欧战爆发后,德国殖民地政府一直努力要保持非洲置身事外,尝试引用一个有关非洲和平的条约来保护殖民地。它们的理由有三:首先他们认为这个战争会在欧洲战场上解决,在非洲这种荒僻的地方实在不适合争战;其次,它们不希望让非洲土著看到白人间的战争,担心土著会了解到白人之间有矛盾,会趁机起事;其三,这四个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所包围,而德国殖民者人数不多,也只有土著的警备部队,担任相当于警察的任务,根本没有军事力量。无奈英、法等国想法不同,他们延续十九世纪对殖民地的争夺历史,认为这是将德国人赶出非洲的好时机。对英国人来说,这些德国殖民地虽然无力实际参与战争,它们却可以提供德国通商破坏舰和潜艇的补给以及和德国本土通讯的无线电台。因此英法两国就联合起来进攻这些德国殖民地。
很快地,吐寇兰、喀麦隆、和德属西南非都落入英国和法国手中。少数的德国和土著警察部队根本无法抵抗,德国殖民者也抱着欧战会决定一切的希望,没有给英法两国带来太多的麻烦。但是当英国想要侵攻德属东非时却遇到严重的挫败。
▼德属东非
德属东非的幅员相当大,面积约38万平方英里,人口约万人,白人只有5,多人,另外有15,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它的四周都被敌人包围,周围有英属东非(肯亚)、乌干达、北罗德西亚(桑比亚)、尼亚萨兰(马拉威)、比属刚果(扎伊尔),大部份是英国的殖民地,只有南方的葡属非洲(莫桑比克)是中立的。因此在防卫上可以说几乎是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它和其它德国殖民地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军事指挥官,保罗冯列托─佛贝克(PaulvonLettow-Vorbeck)中校。他于年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将军,从小就被培养成为一个职业军人。他出身炮兵,曾经参加年的八国联军之役,对英军指挥系统的无能留下深刻印象。年他在德属西南非协助镇压土著叛变,接着回到德国担任跟海军协调的工作。其后他被派去挪威担任武官,接着接掌喀麦隆的警备部队(Schutztruppe),然后在年底他被调派到德属东非接掌警备部队。
他虽然和其它德国殖民地的军政首长一样也认为欧战的成败是决定的因素,但是他却引申出不同的结论:他决定要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在非洲拖住敌人一大堆的兵力,并且越久越好;因为多一个英军投入非洲战场就意味着少一个英军投入欧战,更不用说他所需的武器、装备、补给、医药等等。他要尽可能地帮助德国在欧战获胜。
因此,当他在年初到达德属东非后,他就致力于把当地的警备部队改组成一支战斗部队。他花了数个月的时间巡视德属东非全境,熟悉地理环境,并且跟各地警备队的指挥官和后备军官(德国殖民者)沟通,让他们了解他的指导原则与想法,并且鼓励他们加强战备。在开战前夕他的兵力包括了68名白种军官、60名白种士官、名白种医官和行政人员、2名黑人军官、名黑人士官、以及2,名黑人士兵(askaris,这是阿拉伯语和斯瓦西里语词汇,意思是战士,指的是在东非和中东为欧洲殖民者服务的土著部队)。
在武器方面则比较薄弱,只有67挺机关枪,31门过时的轻型野战炮,比如这种哈奇开斯37毫米火炮,这东西对打打汽艇还凑合。另外士兵配备的步枪是年型的旧式毛瑟步枪,子弹的装药还是会产生大量白烟的黑色火药。
他或许不是隆美尔或曼因斯坦式的战术天才,但是他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人格和领导风格让他的部下都能发挥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激发了其它人的孺慕之情,让他们能够撑过整整四年的艰苦战斗。在开战不久后,他就摒弃了年资制度,让有能力的军官担任指挥,有时候甚至让中尉来指挥团级的部队。他更将黑白军士官混合编组,除了让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单位中并肩作战外,甚至让黑人军官去指挥白人部队。由于他的努力,他的部队整合成为一支向心力很强的战斗团体,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维持很高的士气。
在开战当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决战的原则,但是仍然采取主动,趁着英属东非不备占领了一些土地,升高冲突层次。果不其然,这些土地其实军事价值不大,但却在英属东非造成一阵恐慌,以为德国人会大举入侵。这些要求保护的声浪直通天听,惊动了远在英国伦敦的战时内阁,于是英国领导阶层决定派兵攻击德属东非。由于英属东非和乌干达一带的部队只有由土著组成的「国王非洲步枪团」(KingsAfricaRifle,简称KAR),人数大约2人,以及由白种殖民者志愿组成的「东非步枪团」(EastAfricaRegiment)和「东非枪骑团」(EastAfricaMountedRifle,EAMR),英军高层认为他们只能担任警戒,无力进行攻势作战,于是由英国外交部(ForeignOffice)协调英印军派出两个旅来进行作战,番号编为印度远征军B支队。英国人把这场战役视为一场小规模行动,因此印度事务大臣自己就对此事不上心,他觉得把这活儿分给二流部队去完成就行了,“一流”的部队要留到解决土耳其人。
这支部队总数有8,多人,除了一个北兰开夏营是由纯白人组成外,其它营都是由白种军官指挥的印度部队,他们的训练程度和战力都颇值得怀疑,唯一看起来有战斗力的就是一个廓尔喀步兵营。而且由于印度种族复杂,营跟营之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种族,不但增加协调上的困难,连补给都成问题,必须供应该族特定的食物。这支军队里有12种语言,5到6种信仰,很多士兵基本没有受过训练,装备极差,一些部队刚刚换装李恩飞步枪,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它。艾肯特的情报官梅纳茨哈根上尉(虽然听起来挺像德国人的,不过他是英国人)形容这些印度士兵是“即使在印度也是最差的,我不安的想到在我们进攻不利时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高级军官更像是些老顽固,而不似乎富有活力、精力充沛的领导者”。确实,这支军队最糟的是其指挥官,陆军部选择了一个笨手笨脚被认为不适合在欧洲战场作战的军官——陆军少将艾肯特,艾肯特确实是一个从外表到气质都适合19世纪殖民地战役的军官,当然是说那种对手是印度土著的战役。他到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军队有高度自信,他在印度服役35年,指挥英印军平定过无数土邦叛乱之类的“战争”,他相信他“训练有素”的印度兵将很快击败那些“黑鬼”。
英印军的参谋作业一塌糊涂,艾肯特更愿意基于偏见而不是合理的理由来推测对手“黑鬼”的战斗力,他还拒绝了熟悉当地知识和情报的传教士和医生之类人的建议。英国在东非殖民地蒙巴萨的土著部队国王非洲步枪团团长B.R.格拉汉姆中校提出和其协同作战,但是被拒绝了。格拉汉姆警告他不要低估德国那些熟悉当地地理气候的土著部队,艾肯特不以为意,他认为他们都是些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圣诞节前他就会彻底打垮他们。(看来圣诞节前结束战斗这句话真是不能说啊!谁说谁倒霉。)
英印军参谋们对远征目的地坦噶港一无所知,当地的水文、防御设施、地形地貌等等统统不清楚。最可怕的是他们对远征的组织,如果说这些印度部队素质已经很差,那么他们从孟买到蒙巴萨的航程则把他们唯一仅存的士气弄得荡然无存。因为组织问题,起航时间不断延迟,士兵们在拥挤而炎热的运输船上呆了16天才启航,再加上三个星期的航行,这些部队到达非洲后的战力会剩下多少实在值得担心。他们登船后并没有被顾及不同的种姓、信仰以及饮食习惯的需要,加上晕船造成的痛苦,士兵们或者因为供应的是“不可食用之物”而饱受饥馑,要不就是勉强吃那些不习惯的食物而被腹泻折磨。
本文作者:南山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