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万亩养殖塘。(央广网发三门县宣传部供图)
央广网三门7月24日消息(记者王贵山傅炜如曹露浩勾伟)浙江省三门县涛头村,是一个曾经饱受台风危害的海岛村,如今放眼望去,这里有一片片整齐划一的养殖塘,塘中是村,村中有塘。村民口中的“摇钱树”,使得这个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的“首富村”。
现在的涛头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殖业,通过开展立体养殖模式,建立销售网络,全村已形成了完整的养殖产业链,年产值超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同时,涛头村积极抢滩“一带一路”,启动了跨国养殖,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二次创业。
说起涛头村的致富历程,还得“感谢”年的11号台风。
台风“吹”来的转型
“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台风。”时隔22年,村支书林后宜仍对那场台风的破坏力心有余悸,但同时也心存感激,因为是它“吹”来了新机遇。
“以前我们哪有这么好的房子住,都是小平房,年台风来的时候,海水都淹到了大门那儿。”作为亲历者,第一批养殖户陈彩爽对当年的景象也记忆犹新。
年8月18日,11号特大台风正面袭击了三门,导致全县海塘几乎全部毁掉,海水倒灌进农田、棉花地、橘子园等地,因海水盐碱度太高,三年内无法再继续耕种,直接损失达几十亿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种植的村民们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开始思索未来的出路。
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王书明极力主张“种”改“养”,发展海水养殖业。但是,“海水里的鱼,娘肚里的儿”,养殖业风险大,大家也缺乏经验,村民意见不一,村里决定把选择权交给村民自己。
年3月8日,村委会给每户村民发了一张意见征询表,让他们选择是发展养殖还是继续搞种植。结果让人意外,全村户有户在“水产养殖”一栏按上了手指印,也是这个鲜红的指印确定了涛头村日后的发展方向。
很快,涛头村成立了“三门县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以每亩作为一股的方式,将30年土地经营承包经营权投入公司,公司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股田制”公司,“涛头模式”由此形成。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灾后第一年我们就看到了成效。”陈彩爽欣慰地说。年,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产值达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元。“种”改“养”后,每亩至元的高收入与每亩仅有至元的种植业收入形成鲜明对比。
最初不敢“试水”的村民渐渐转变了观念。年,其余的48户村民也没有顾虑了,剩下的田地全部实行“种”改“养”,全村的收入结构从此由“黄”变“蓝”。
弄潮儿向“涛头”立
思路决定出路,改革的思想一旦为老百姓所接受,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创业激情就会极大地迸发出来。
在“涛头模式”带动下,三门县掀起了“种“改”养”的热潮,县内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大力发展以青蟹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业,“三门青蟹”成了金名片,“三门小海鲜”打出了知名度。
年,青蟹集体发病,村民损失惨重,心头一片阴霾。在村民集体努力下,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养殖密度太高。村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养殖新品种、新结构,用蛏子、小白虾、雪蛤等与青蟹立体混养。雪蛤最贵的时候,一斤卖20元,亩产2万斤,产值达40万元。
养殖收益不断放大,村里的塘租费也水涨船高,从最初的元/亩,涨至元/亩,村集体收入蹭蹭往上涨,现在年均收入超过万元。村支书林后宜告诉记者,“名村民除自己的产业收入外,还参加集体分红,4年领一次,一家4口的话,就有近10万元。”
陈彩爽如今已经是村里的养殖大户,承包了村里20亩水塘,最好的时候,一年净收入有20多万元。家里盖起了现代的两层楼房,就算台风来,也吹不倒他的信心。
对涛头村来说,比养殖塘产量更珍贵的是养殖技术,村民们10多年积累起来的养殖经验,教室里教不了,书本里学不到,涛头村的养殖户个个都成了高级技术人才,山东、江苏、福建的渔村抢着请他们去帮助搞海产养殖,村民们成为“香饽饽”。村支书林后宜说,村民们的下一个目标在国外,他们已经眺望到了更辽阔的那片蔚蓝的大海。
抢滩“一带一路”
在村书记林后宜眼里,村庄要持续发展,村民要持续致富,不能只靠眼前这几片养殖塘,“2亩养殖塘是稀缺资源,我们的新希望在海外。”林后宜说。
近几年,受到土地、气候等因素影响,养殖业发展遇到瓶颈,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越来越多中国农民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海外,跨国养殖。林后宜说,这又是一次新机遇。
年9月开始,林后宜带着养殖户、“土专家”、投资人,先后15次赴马来西亚、泰国、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国考察,依据土地性质、承包成本和气候条件等选择试养地点。年,林后宜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租下亩滩涂,进行青蟹的跨国试养。
“马来西亚注重环境保护,排放污水问题抓得严。青蟹养殖需要经常换水,需要水泵,在机械设备上投入就多了。”林后宜说。
投入多,产生的效益也更大,让人欣喜的是,养殖第二年就见到了成效。年,首批青蟹在当地以每公斤元的价格上市。
三门青蟹名满天下(央广网发三门县宣传部供图)
林后宜告诉记者:“目前,雪兰莪州养殖的青蟹售价每公斤约元,除了马来西亚当地市场,主要销售到上海、温州等地,一般3天就往国内发货一次,可以与国内的上市时间形成错峰。”
今年6月18日,在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推介活动上,在三门县委县政府的鼓励推动下,林后宜与马来西亚农业大学签订了跨国小海鲜开发合作协议。
涛头村的带头人林后宜(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马来西亚考察团来三门时,对当地生态环境、小海鲜品质赞赏有加,产生了合作意向。”与马来西亚的跨国养殖合作,是涛头村迈向海外的第一步。
“协议签订以后,国内先进青蟹养殖技术和优质青蟹种苗通往东南亚地区的渠道将更加畅通,跨国养殖将弥补春冬两季国内青蟹市场的空白,同时提高当地的青蟹养殖水平,促进东南亚一带农民的增收。”林后宜充满信心地说,“未来五年,我们要在马来西亚建成第二个涛头村。”
年,他们又与莫桑比克政府签订协议,租下当地3万亩沿海土地,并邀请林后宜以技术入股,共启海外淘金之路。“那里水质、土质都很好,养殖条件得天独厚!3万尾蟹苗从涛头村出发,抵达时存活率仍达80%以上。”
“莫桑比克水资源丰富,海水含沙量达30%,养殖条件比三门好。”“土专家”林由火说。
林后宜计划,在3万亩土地中建起亩养殖塘,带领40余名涛头村村民到海外养殖,“我当书记要带头。如果成功了,村民再合伙或入股,继续扩大规模。”
如今,涛头人乘风踏浪,再次勇立“涛头”。
三门敢为天下先
涛头村的海外养殖,是三门县积极抢滩“一带一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三门县重视发展湾区经济,通过连续17年举办中国青蟹节、小海鲜音乐节、中国小海鲜博览会等活动,打响“鲜甜三门”区域公共品牌。同时,三门县与海洋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合作,推进冷链物流、产品加工、渔旅融合等全链式发展。
三门县农村农业局局长周衍平介绍说:“目前,我们的养殖模式和养殖种类已形成有效的互利作用和级联效应,特别是贝藻养殖模式,能有效削减三门湾海域的氮磷营养盐水平,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三门小海鲜的“名声在外”,引得多家国内外知名客商递来了“橄榄枝”。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国渔业协会与三门县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3家北京餐饮名店与三门县小海鲜协会签订购销合作协议,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的客商签订了小海鲜购销协议……
记者采访青蟹养殖(央广网记者傅炜如摄)
敢为天下“鲜”,带来百家旺。去年,三门小海鲜产值超50亿元,全县小海鲜养殖从业人员增长至10万余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万多元。
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表示,接下来,三门将继续深化小海鲜品牌发展战略行动,把“鲜甜”品牌建设作为富民强村兴县的重要举措,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农渔文旅一体发展,让三门成为游客向往的“鲜甜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