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电影《好莱坞往事》因对李小龙形象的刻画问题引发了巨大争议。撇开这点不谈,这部电影本身表现的是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末期,美国电影业在新旧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所经历的变革。尽管已经成为往事,但这样的“好莱坞往事”,却正是非洲“瑙莱坞”当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瑙莱坞(Nollywood),又被称为尼莱坞,指的是非洲尼日利亚广受欢迎的电影制作工业基地。大多数尼莱坞电影都采用小作坊制作,一部电影的成本仅为1.5万至2.5万美元。电影的拍摄速度很快,最快的几周就能拍完,然后马上发行DVD出售。每年,尼莱坞都要生产超过部电影电视剧作品,深受除南非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观众的欢迎,部分优秀作品甚至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其产值排在“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居世界第三,瑙莱坞也逐渐成为了非洲电影的代名词。
瑙莱坞系列电影Mrsamp;Mistress粉丝众多在非洲,由于历史原因,各类殖民文化和原住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对立和融合。因此,非洲文化并非对某种单一形式的模仿,其文化的表达中充满了地域差异带来的个性。
瑙莱坞的电影人认为,比起高超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非洲电影的核心在于“讲非洲故事”,因此本地观众对非洲电影的认同感非常高。引用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本巴希大学(UniversityofLubumbashi)语言学专家KatsuvaNgoloma的话来说,就是“非洲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会从这些电影里以某种方式看到自己的影子。”
西方电影对有色人种角色形象的刻板塑造让非洲观众深受困扰。鉴于此,非洲观众和中国观众一样,希望族群的代表形象在文化传播中得到更为客观的表达和评价。
在瑙莱坞崛起之前,法国政府拨款支持拍摄的影片长期占据了非洲电影市场,但其主题却多半迎合西方价值观,很难取得当地观众的认同。尼日利亚知名电影人MahmoodAli-Balogun对此表示“要是用了法国和欧盟的拨款,他们就要对摄像机的位置指手画脚,还会改剧本。对我们这些非洲人来说,这种模式并不理想。”
非洲观众对本土电影文化的认同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非街头的裁缝常常能接到订单,要其缝制瑙莱坞电影里出现的最新同款服饰。刚果(金)、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的发型师,也已经将瑙莱坞演员的经典发型当成招牌以招揽大量客户。
瑙莱坞演员正在上妆准备出镜,即使是超出常规的妆容也会很快风靡观众群体
但同样,非洲电影站在社会发展变革的路口,也正面临着因为制作技术与传播手段落后带来的限制。上世纪80年代末油价下跌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使得电影院线逐渐乏人问津进而消失,录像带和光盘成为了电影传播的主要介质。传播效率受限的同时,也为各类盗版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但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大部分电影的拍摄周期都非常短。即使素材和环境并不成熟,也得按期完成任务,否则制片人分分钟都会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
商店里贩售大量电影光盘,市场颇为可观简陋的“绿幕”前,演员在演出当天才拿到剧本进行研习
非洲电影业界知名人士盛装出席PAOFF电影节活动
针对非洲电影面临的发展困境,四达时代集团通过StarTimesON平台创设了非洲首个互联网电影节PAOFF(PanAfricaOnlineFilmFestival),丰富了电影传播的路径,提高了电影传播的效率,扩大了电影传播的范围。
与传统电影节评选方式不同,PAOFF是“每位网民皆可参与投票”的互动电影节。与喜闻乐见的食品泡芙一样,PAOFF抓住了非洲电影追求文化认同感的关键,定位于人人喜爱,老少咸宜的亲民路线。今年8月,在尼日利亚举办的第一期PAOFF电影节圆满收官,收获了巨大反响。
目前,四达时代已与肯尼亚影协合作,准备进一步开展KALASHA-PAOFF非洲国际互联网电影节,以非洲电影为宣传重点,继续赋能非洲本土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