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抗击疫情集邮人在行动r
TUhjnbcbe - 2021/1/24 20:52:00

编者按

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投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特殊斗争中,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其中广大集邮爱好者也积极投入到抗击疫情工作中。为此,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组织开展以“抗击疫情集邮人在行动”为主题的线上集邮征文活动,鼓励集邮者用自己手中的笔寻找那些发生在身边平凡真实的抗疫故事,表达对抗疫一线人员的敬意,坚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抗击疫情话口罩

年的冬春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华夏,并蔓延全球。谁也没有料到,自年1月23日湖北武汉宣布封城开始,口罩这一普通的医用物资竟然成为中国人最抢手的年货,一时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大街还是小巷,只要出门,哪怕坐在车里,14亿国人都带着口罩,从而出现了“全民皆罩”的奇观。随着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口罩成为许多国家全民防疫抗疫的主角,同时,也成为包括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奇缺的抗疫物资。那么,口罩有着怎样的历史?它又是如何影响人类呼吸防护进化的?

近代以前的口罩的记载与探索

人类对呼吸系统保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公元一世纪,哲学家和博物学家普林尼利用松散的动物膀胱皮肤捂住鼻子来过滤粉尘,以免在粉碎朱砂时被吸入这种有*的汞硫化物。

后来欧洲的医生也开始蒙面,只不过遮面物是一个鸟嘴面具,在眼眶的位置安装玻璃以确保能看见。在黑死病(即鼠疫)猖獗的十四世纪,带着鸟嘴面具的医生用一根木棍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查病,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被染病。究竟有效无效,多半还是心理因素更起预防作用。

尼维斯发行的疾病医疗邮票,图案反映的是18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大流行期间,人们带着鸟嘴面具防疫的情形。

16世纪的佛罗伦萨,著名的画家、博物学家——达芬奇在为其领主提供咨询的时候,提出使用织布浸水捂在脸上,可以防止烟雾等有*化学品对呼吸系统的伤害,这种超前的方法至今写在防火逃生指南中。

据年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写的《东方见闻录》一书记载,在中国元代,那些伺候皇帝饮食的人,口与鼻子一律都要蒙上蚕丝与*金线织成的巾,使他们所发出的气息,不致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这种蚕丝与*金丝织成的巾就是最早的口罩。

圣马力诺和意大利于年联合发行的马可波罗邮票,图案为马可·波罗和北京故宫。

近代对呼吸防护的重新认识

年,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在担任矿业工程师时发明了初代呼吸器。刚开始的呼吸器仅为了能够在恶劣的工矿环境进行呼吸以及观察作业,且多为橡胶织物制成。可是因为是无法进行气体交换与过滤,容易吸收二次二氧化碳。

年,美国第一个空气净化呼吸器的专利授予了刘易斯·P·哈斯莱;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廷德尔以及德国人恩哈德·勒布将口罩应用在消防领域;年,赫德获得了杯状口罩的专利,这种口罩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英国人牛顿开辟了经典力学领域,而法国人巴斯德为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年,他用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空气中细菌的存在,二十五年后又创造了巴氏消*法。直到今天,货架上的牛奶都仍然在使用巴氏消*法来确保无菌。

土耳其于年发行的《狂犬疫苗百年》邮票,图案为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

虽然发现了细菌也创立了无菌外科,但医生们忽视了自己的口鼻腔。当时的无菌外科标准是使用石碳酸消*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必着手术衣手术帽橡胶手套,唯独放任医生自由欢畅的呼吸。于是细菌就从医生的口鼻腔转移到手术中病人的伤口,造成了医生宣布手术很成功、病人稍后却因伤口感染而亡故的悲剧。

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终于发觉:导致感染的罪魁祸首是带菌的飞沫和空气。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用一层纱布把口鼻遮挡起来。就这么轻轻一遮,从此无数人成功地在手术后存活了下来。于是各地医生纷纷效仿,纱布包裹口鼻成了欧洲医学界的流行做法。

然而纱布既造成医生呼吸不畅大脑缺氧,又容易沾染唾液,弄得湿哒哒地不舒服的情况。年,一名忍无可忍的英国外科医生拍案而起,在纱布内用细铁丝装了一个支架,使纱布和口鼻间留出空隙,世界瞬间变可爱多了。

又过了两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改良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后来又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方式,用一根环形带挂在人人具备的耳朵上,于是现代口罩终于横空出世。

年我国发行的《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针刺麻醉”中,无影灯下,医生们正在对实施针刺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手术室中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戴着白色的口罩;“断肢再植”中,一位伤愈的男青年双手紧握拖拉机扶手,驾驶着铁牛奔跑在田间地头,而在他自信的目光后面,则再现了医护人员为他实施断肢再植手术的画面,无影灯下的医生护士都佩戴着口罩;“中西医结合针拔术治疗白内障”中,一位成功施行白内障治疗手术的老大娘正在女护士的辅导下练习穿针引线,在她们的身后,两名正在为其他病人做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戴着口罩。

伍氏口罩:口罩历史中的华人贡献

以上关于口罩的历史中,主要讲了西方世界的贡献,而在真实的历史里,一位华人的贡献值得被铭记;他叫伍连德,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熟悉的名字,而他却在20世纪初为中国的防疫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阻挡鼠疫的飞沫传播,他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之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造简单,材料易获得,制作成本只需要国币两分半。在年4月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被各国专家称赞——“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在伍连德的努力下,哈尔滨傅家甸疫区不到4个月疫情就迅速被控制,死亡人数下降为0,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规模控制烈性传染病。而在接下来年东北霍乱、年上海霍乱防疫战中,伍连德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上海霍乱中方死亡率是7.4%,而租界中的外国人病死率是30%。

由于在鼠疫研究特别是发现旱獭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在年被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为候选人,这是华人在那个年代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1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为实现诺贝尔奖而努力,继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圆了国人在诺贝尔奖人文、自然领域同时捧冠的梦想。

马里在年发行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而发行的邮票小型张,图案为屠呦呦和她发明的青蒿素。

:西班牙大流感、一战与口罩的流行

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学器械走向大众的标志性时间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年3月11日,这场夺命世纪大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营爆发,通过战争流传到欧洲一战战场,随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球超过30%的人口,在那个抗生素还没有诞生的年代造成了万-1亿人死亡。这个数字比一战和二战总战争死亡人数还要多,是世界上死亡最多的传染病事件之一。

圭亚那发行的《流感大流行》邮票。

口罩在流感肆虐期间变成了全民用品,为了对抗疫情,各国的人们都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

几内亚于年发行的红十字会防治埃博拉病*邮票小型张,小型张边幅图案为带着口罩用显微镜观察病*细菌的医生。

我国邮*曾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50、80、周年时,均发行过一枚纪念邮票,可惜邮票画面当中均未出现口罩。

年我国发行的《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画面展现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红十字会对于“群众卫生”问题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抗击疫情集邮人在行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