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必修一知识点兵哥笔记
TUhjnbcbe - 2022/3/31 18:40:00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届高三)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仪与地图三要素

1、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东西经的判断:。

2、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经纬网图上如何确定方向:(1)确定南北方向,(2)确定东西方向。

4、经纬网图上的距离计算:经线长度:千米×n;纬线长度:千米×n×cosa

5、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距离:大圆航线。同在北半球:同在南半球: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2、高低规律:。

3、等高线图中的判读

(1)图中最大海拔高度(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2)图中最小海拔高度(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H大-H小+2d

(4)陡崖处高度的判断

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相交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d和相交会的等高线的条数n。如图,H大=米,H小=米,d=米,n=4,则:

①陡崖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②陡崖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H相)

(n-1)d≤H相(n+1)d

5、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经典题:

第二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天体分类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等。

人造天体:人类发射进太空的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各种探测器、空间垃圾等。

二、天体系统的层次

三、太阳系

1、太阳系组成: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火星和木星间:小行星带)

2、八大行星绕日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自身条件:

(1)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

(2)有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体积和质量适中)

(3)有液体水(温度适宜)

2、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1、分布

世界:总体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回归线附近最多)

中国:青藏高原最丰富,西北地区较丰富,四川盆地最少

2、主要影响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如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如我国西北地区)等

3、对地球的影响

(1)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2)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直接能源:太阳辐射能;间接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注:1、太阳能、风能的优点:清洁可再生;不足:不稳定、不集中。风能与水能相比,风能的优点是不会产生库区淹没。2、水电站对河流结冰的影响:水电站下游不易结冰。3、吉林雾凇:水电站下游河流不结冰;河流旁有树;冬季温度低,水汽遇冷结冰。

二、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里到外)

2、太阳活动: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等

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周期约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扰乱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两极高空产生极光;

(4)与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日常作息时间)

恒星年: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日5时48分46秒

速度

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极点为0)同纬度海拔越高,速度越快。

角速度:15°/小时(极点为0)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时差);地转偏向力

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一、晨昏线

1、判别: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

2、重要特点:晨线上各点为日出,昏线上的各点为日落;在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角为0°;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或18点。

二、光照图(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1、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1)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2、确定特殊时刻点: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2)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3)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

(4)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三、时间

1、概念

u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u时区: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跨越15°为一个时区。

u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区时,相差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u国际日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即国际日界线。自东十二区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反之则日期要加一天。

u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00或24:00。

u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即°E地方时)

u国际标准时间:0°经线的地方时,即中时区的区时。

2、计算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加西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东加西减)

=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时区数=已知经度÷15°(若余数大于7.5°,取整数加1;余数小于7.5°只取整数)

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当东十二区位n点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n/24

四、地转偏向力

1、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无偏移。(垂直运动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2、应用:聚落、沙场、港口、防洪堤坝的在河流沿岸的选址;风向的判定;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等。

五、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

六、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越北昼越长,极昼极夜区除外。

………………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越南昼越长,极昼极夜区除外。

2、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3、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则相反。

………………南移,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则相反。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6、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相反。

7、日出日落方位: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西北落,极昼极夜区除外。②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极昼极夜区除外。③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太阳从正东升,正西落,极昼极夜区除外。

8、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夜长=24小时;日落—日出=昼长;上午下午以地方时12:00呈对称分布。

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与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一年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H=90-a(a表示太阳射点纬度和所求点纬度的纬度间隔)。

2、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

3、确定地方时:当太阳高度为或达到一天当中的最大时,地方时为12:00.

4、房屋朝向

5、楼间距: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楼间距越小。

6、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最高一定与太阳光线垂直。

八、四季的划分

月份

3、4、5

6、7、8

9、10、11

12、1、2

北半球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南半球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九、五带的划分

*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变小,…………………变小,…………变大。

注:极昼与白夜的区别:。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2、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由外到里)

3、重要特点: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厚,大洋薄,高山厚,平原薄。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岩石组成。

二、外部圈层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通过燃烧秸秆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⑤解释“十雾九晴天”。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垂直方向,热的上升,容易形成阴雨天气;冷的下沉,容易形成晴朗天气。水平方向,高压流向低压。

2、同一地方海拔越高压强越小。压强ABCD

3、下凹为低压,上凸为高压。

4、气压差: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越大,那么该地为下沉气流。

5、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形成: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出发的等压线,影响风向、风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地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影响风速。

3、风向:高空最终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风向斜穿等压线。

四、等压线图的判读

1、气压系统

低压:气压中间低,四周高。高压:气压中间高,四周低。

2、风向与风速

风向画法:先用虚线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南北半球考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转30°~45°后用实线标出,即为风向。

风速: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越小。

3、天气状况

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注: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1、水平气压梯度力。2、阻碍①植被②山地③建筑等。3、加速:狭管效应;4、湖泊、河流由于摩擦力小风速较大。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移动规律

1、气压带大概左右。气压带又叫无风带,盛行上升或下沉气流。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因素引起。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3、移动规律: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北半球的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亚洲季风

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

冬夏季风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南季风还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三、世界气候类型

1、分布(课本39页或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

2、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mm)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年降水量>mm)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mm)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极地气候:全年严寒干燥

3、气候类型的判别

(1)以“温”定半球

最高温

最低温

半球

7~8月

1~2月

北半球

1~2月

7~8月

南半球

(2)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最冷月热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min月降水量在mm以上。

均温>15℃带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max月降水量在mm左右。

热带沙漠气候几乎无降水。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max月降水量在mm左右。

最冷月亚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max月降水量在mm以上。

均温带地中海气候高温少雨。

0℃~15℃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max月降水量在mm以下。

最冷月温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max月降水量在mm左右。

在-0℃~-15℃带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max月降水量在mm以下。

最冷月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降水较少,max月降水量在mm以下。

在-15℃

以下极地气候几乎无降水。

4、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2)海陆分布:如近海地区温差较小,降水多;远离海洋的内陆温差较大,降水少。

(3)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地形:海拔高,气温低,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

4、世界气候分析。

5、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

(1)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7)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面

观看冷锋和暖锋的动画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别

2、锋面对天气的影响: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降温,阴雨或雪,刮风

连续性降水或雾

阴雨连绵

过境后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我国天气实例

冬春季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北方夏季暴雨;

“一场春雨一场暖”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6月);贵阳“冬无三日晴”;天山北坡降雨。

二、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天气实例:气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的台风。反气旋——长江流域夏季(7、8月)的“伏旱”天气;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三、锋面气旋

四、台风、寒潮的利和弊

台风:

寒潮: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变暖)

一、原因:1、自然原因:地球处在由冷变暖的地质时期;2、人为原因:过度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导致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导致气温上升。

二、可能影响

1、海面升高(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沿海低地被淹。

2、高山雪线上升。

3、自然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北半球北移,南半球南移)。

4、低纬生物多样性减少。

5、影响水循环,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旱涝灾害频发。

6、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地区可能增产,中低纬地区可能减产。

7、低纬度地区增加制冷能耗,高纬度地区减少供暖能耗等。

三、对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吃掉二氧化碳;培养环保意识)

1、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业。

2、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使用。

3、提高科技水平或更新工艺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

4、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

5、加强国际合作。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冰雪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关系

普遍

降水较多的地区(“少雨型”之外)——雨水补给(如我国东部季风区)

纬度较高地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我国东北地区)

降水较少地区(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如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

二、水循环

1、分类: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1)修建水渠、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地表径流(对地表径流影响最大)

(2)抽取地下水等——地下径流

(3)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绿化)等——蒸发、蒸腾

(4)人工降雨——降水

(5)硬化路面、植树造林或破坏植被——下渗

3、意义: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

4、影响水下渗的因素

(1)植被覆盖率越高,下渗越快。(2)坡度越陡下渗越少。(大部分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走了)(3)降水强度越大,下渗越小。(4)土质疏松,下渗越快。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

一、分类(按性质)

二、分布规律

注:中低纬海区,也可说是副热带海区;中高纬海区,也可说是副极地海区。

北印度洋海区:冬逆夏顺(季风环流)

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处——秘鲁渔场。

3、航海事业: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雾影响航行。

4、海洋环境: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

三、某地区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1)降水较少,蒸发量大;(2)降水季节分配不均;(3)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1)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2)浪费严重,利用率低;(3)污染严重。

四、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

开源:(1)修建水库(或水利工程);(2)跨流域调水;(3)人工降水;(4)海水淡化;(5)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等。

节流:(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2)改进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3)控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4)加强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等。

其他:(1)提高水价;(2)加强管理和监测,防止污染等。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风化:水(水→←冰)、生物(生长),温度(热胀冷缩)。

侵蚀:水、空气、冰川(运动、摩擦)

主要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侵蚀:瀑布、*土高原千沟万壑、长江三峡、韶关丹霞地貌、江南丘陵红漠化、云贵高原石漠化等

流水溶蚀:喀斯特地貌(桂、贵、云):漏斗、溶洞、石林等,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2)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等,如新疆的雅丹地貌

(3)冰川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挪威的峡湾、北美五大湖、芬兰(“千湖之国”)的湖泊等

(4)海水侵蚀: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各种石头景观:女王头、仙女鞋、姜石等

(5)流水堆积: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岛(如崇明岛)、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6)风力堆积:沙丘(沙漠)、*土高原等

(7)地壳断裂下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地壳断裂下陷,流水堆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地壳断裂上升:泰山、庐山、华山等断块状山

(8)板块碰撞:高大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安第斯山、青藏高原)、岛弧、海沟

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等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由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沉积岩:所有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搬运到地势较低的地方,通过固积成岩作用而形成。变质岩:所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岩浆:所有岩石重熔再生而形成。2、物质循环示意图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地质构造

1、分类

(1)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2)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3)断层的基本形态

地垒一侧岩块上升成块状的高地。如:庐山、华山

地堑一侧岩块下沉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应用

(1)向斜:找地下水、矿产;不宜建隧道。

(2)背斜:找油气;适宜建隧道。

(3)断层:找水;不宜建隧道、水坝等大型工程。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运输方式的选择:公路优先

2、运输线路的分布: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运输线路的走向:迂回前进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地貌成因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图示

洪积

冲积

平原

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平原

河流

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平原

河口地区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二、河流冲积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便于聚落的形成。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注重因果逻辑关系的推理,如*土高原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对照图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类型

变化基础

影响因素

示意图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太阳辐射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海陆分布

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注:垂直地带性的分布特点:(1)山地基带与当地水平的自然带一致。(2)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附: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中国地理

1、中国行*区图(做好拼图游戏)。

2、中国地形(山脉、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3、三经三纬(0E、1E、0E;ˊN、N、N)

4、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

5、中国工业基地。

世界地理

1、世界地图。

2、五经五纬。(00、E、0、W、W;00、N、S、N、S)

3、世界地形。亚洲:中间高四周低;欧洲平原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非洲:高原大洲,刚果盆地。澳大利亚和北美洲东部西部高,中间低。南美洲:西部高大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4、世界著名的海峡、运河。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莫桑比克海峡。好望角,开普敦。

5、世界洋流。理解记忆流向和性质。

6、气压带和风带。

7、世界气候分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必修一知识点兵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