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的抗战历史,中国人民饱受战争苦难。但无论多么艰难,中华民族的脊梁始终保持坚挺。
全世界的民族,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在腥风血雨中不断前行。
当然,我们不能忘却那些在苦难中帮助过我们的外国有人。其中,有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给予中国人民莫大的支持。这个人就是约翰·拉贝,也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中国通”
年12月的某一天,在南京的街道。一对母女正惶恐地低着头赶路,路过小粉桥路的时候,她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队日本兵从对面走了过来。
此时的南京,城已陷落,禽兽横行,如同炼狱。
一名日*士兵很快发现了这对中国母女,奔跑着过来,直接拉着女儿的手,往旁边的一幢小房子里拖。母亲一边哭着哀求,一边拉着日本士兵的手不肯放。
然后母亲被一脚踹倒在地上,旁边的日本士兵端起枪,周围的人都不敢作声了。就在那个女儿快被日本兵拖入小屋的时候,一个德国人突然冲了过来,用英语大声喊:“停止!”
所有日本兵都愣住了,谁也不敢动。因为那个德国人身穿德国*装,腰里别着一把手枪,最关键的是他的手臂上佩戴着“卐”字的袖章。僵持了一会儿,日*士兵吃不准对面这个人是何来路,掉头离开。
这个场景,来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汤英的回忆。这个跑出来阻挠的人,就是约翰·拉贝。
年,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早年丧父,拉贝只念到初中,就出去做学徒。因为老板的推荐,他去了一家在非洲莫桑比克的英国公司,在那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年,拉贝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一名雇员的身份,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工作。年,拉贝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电讯台,后来又在上海另建一个新电讯台。拉贝去过沈阳、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因为长期在中国经商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中国通”。
年,拉贝在中国南京定居下来。他的身份之一,是西门子的南京代表处负责人,负责经销通信器材、防空报警系统、电话系统、交通材料等,兼任商人协会会长、校长等职。
拉贝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德国纳粹*驻中国南京分部的副部长,拉贝是一名纳粹*员。在南京的家位于小粉桥1号,也是德国纳粹*驻中国南京分部的办公地。拉贝当时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栋小楼连同院子,会在六年后,成为中国难民心目中最安全的天堂。
保护中国难民
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在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兽行,在南京这座古都的每个角落,随时发生。
那个自我标榜文明和自律的日本*队,从*官到士兵,如同地狱里的魔*,用突破人类耻辱度的残暴行为,蹂躏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
这些疯狂的举动,也震惊了拉贝,拉贝愤怒的把这些见闻,写进自己的日记:
年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轧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年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
年12月22日,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
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
年1月1日,一个漂亮女子的母亲向我奔过来,双膝跪下,不断哭泣着,哀求我帮她一个忙。当我走进一所房内,我看见一个日*全身赤裸裸地趴在一个哭得声嘶力竭的少女身上。我立即喝住那个下流无耻的日*,他丢下一句“新年快乐”就逃走了。他逃走时,仍然是全身赤裸,手中只拿着一条裤子。
翻开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的日记,有很多是写给日*指挥官和日本大使馆的抗议信,信中详细记录了日*在南京的暴行,“枪毙”“砍头”“强奸”这些名词几乎充斥了每一页。但是,日本人顶多表示一声“非常遗憾”,已经是最礼貌的回应了。
拉贝明白,自己写再多日记,也是徒劳无功。
于是,拉贝开始行动了。
首先,他把自己那栋小楼,改成难民收容所。一开始,只是拉贝的邻居躲进来。后来,消息传开,四周的难民开始向拉贝家聚集。而拉贝只要家里有一丁点地方,就来着不拒。最终,拉贝家那不大的院子里,一共收纳了多名中国难民。
寒冬时节,拉贝在院子里给难民们搭了芦苇棚,铺了稻草。据当年住在拉贝家院子里的老人回忆,天冷后地上潮湿,拉贝给难民们每人都发萝卜根,让他们煮着吃祛湿。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拉贝努力给院子里所有的难民,每天一人发一小杯米,一个星期发一次萝卜根和蚕豆。
年的新年,拉贝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得到了一份预料不到的再好不过的圣诞礼物,那就是多个人的性命。”
对于难民们来说,能住进拉贝家的院子,不仅仅代表着可以满足温饱,保全家庭,更重要的是能够保住性命和免遭羞辱。
幸存者汤英讲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那天晚上拉贝正好外出,有三个日本士兵从拉贝家院子的围墙外翻了进来,寻找“花姑娘”。当日本兵用刺刀顶着一个中国女子要推出围墙的时候,拉贝正好回家。
拉贝像一头怒不可遏的狮子一样冲了进来,对着日本士兵吼叫着他们滚出去。日本士兵看着拉贝手臂上的纳粹标志,想从大门走出去。但拉贝坚决不允许,要求日本兵从什么地方爬进来,就从什么地方爬出去。日本士兵并不想在中国人面前丢脸,坚持要从大门走出去,于是拉贝大声吼叫着,拔出了手枪,三名日本士兵只能乖乖地从围墙上爬了出去。
之后,拉贝让难民门组成巡逻队,一发现有日本人翻墙进来就吹哨子,然后他就奔过来驱赶。每一次,拉贝都不允许日本兵从大门走出去,必须翻墙回去。随着投奔拉贝的难民越来越多,他也越发意识到自己这栋小楼对保护难民的重要意义。
在拉贝家的院子里,有一面很大的纳粹*旗,是他和家人一起用床单做的。当初放这面旗帜,是为了让日本飞机看到不要投下炸弹,后来变成是希望所有的日本人看到后能够“绕道而行”,放过里面的难民。
无奈的沉默
早在南京保卫战开打之前,拉贝就和南京城里20多位外国人,谋划成立“中立区”,保护战争爆发后出现的大量难民。在日*进攻前,拉贝的公司、大使馆的官员,都劝拉贝快点离开,但是拉贝不肯。
拉贝拒绝离开的原因是,他还有一个头衔: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位于安全区内的金陵女子大学,三天两头有日本士兵侵入,他们抓女老师,抓女学生,有时甚至在现场就对她们实施强奸。哪怕是在安全区内的民宅和商店,日*士兵也是说进就进,说抢就抢,有人反抗,说杀就杀。
有一次,拉贝答应多名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入安全区,他以为《国际法》会有效,就通报了日本*队,说中国有一部分士兵已经放下了武器,应该得到“战俘”的待遇。
结果日*表面答应,随后冲进安全区,当着拉贝的面绑走了这多名中国士兵,拖出去后全部枪杀。无奈之下,拉贝只能穿上德国*装,戴上纳粹袖章,凭借个人的力量在安全区的街头游走,帮助一切可以帮助的中国人。
据幸存者李世珍回忆:“有一个家族里的37个人,被日本兵抓住了,全被绑好了跪在地上。准备砍头的时候,拉贝刚好经过,他就和日本兵交涉,最后把这37个人都带走了。如果没有拉贝,他们整个家族就灭亡了。”
无论如何,安全区的设立,给当时如同人间地狱的南京保留了更多生存的可能。拉贝四处奔走,利用纳粹*的身份和*治力量向日本方面施压,最终迫使日*打开封锁,允许安全区能运进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年2月,应西门子公司要求,拉贝还是要回国了。回国的时候,他还将一名中国飞行员乔装成佣人,转道上海送到香港。而拉贝回国有自己的目的,希望能拯救更多的中国人。
回到柏林后没多久,拉贝就开始给希特勒写信,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并在德国放映他拍摄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一些电影胶片和展出照片。
拉贝很快等到了结果,盖世太保登门找到了他,没收了他的纪录片胶卷。并被要求,不能再向公众展示这些资料,不能跟德国*府唱反调。原本期待希特勒能对日本做出干预的拉贝,开始被迫陷入了沉默,但等待他的厄运还没有结束。
年,德国战败,因为纳粹*员的身份,拉贝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被投入了监狱。年,在证实拉贝完全没有参与纳粹的作恶后,同盟国法庭宣布他无罪释放。
但是,那个时候西门子公司已经同拉贝解约,64岁的拉贝生活变得拮据。不得已,拉贝当一个拆卸搬运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生活艰辛。因为缺钱,他开始典卖从中国带回来的瓷器。
伟大被永远铭记
不过,中国人没有忘记拉贝。那些曾经被拉贝保护过的中国难民,都展出来为拉贝说话。
年,当时的南京国民*府和一些南京市民,开始每月给拉贝寄钱和食物,南京国民*府承诺:只要拉贝肯来南京,*府将终身为他提供住房和养老金。拉贝曾回过两封信,表示南京人民的友好支援使他得以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但没过多久,年1月的一个晚上,因为中风,拉贝与世长辞。
拉贝的墓地位于柏林威廉皇帝纪念堂墓地。年,由于墓地租用到期,无人续租,管理部门便拆除了拉贝的墓碑。中国方面曾与柏林市*府多次沟通,希望柏林能将拉贝墓地列为历史名人墓地予以免费长期保留,但被婉言拒绝。
拉贝与中国人民年,一群中国留学生自发捐赠,为拉贝塑了一座雕像。后来,拉贝的长孙托马斯·拉贝与中国驻德大使馆联系,希望能在拉贝墓地的原址重修墓碑。为此,南京市*府特批万元作为专项资金,用于40年墓地租赁和墓碑的制作及运输费用。
年12月11日,在柏林西郊,拉贝墓地的落成典礼举行。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在典礼上表示:“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是为了共同缅怀中国人民的朋友和恩人,是为了共同回忆那场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的空前劫难,是为了共同纪念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为捍卫人类尊严和赢得世界和平团结奋战的历史壮举。”
毫无疑问,拉贝在抗战时期留下的光辉形象,是伟大的。
他虽然是纳粹*员,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同时,他也是纠结的,一方面必须忠于*员身份,将南京大屠杀的愤怒压抑在心底;另一方面,他又希望世人皆知的罪行得到曝光。
好在,《拉贝日记》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那些翔实客观的记录,成为控诉日本人在南京暴行的最有力证据。
在南京那段让人不忍回忆的日子,拉贝和许多留在南京帮助中国人民的外国友人一样,展现出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文主义和情怀。
相比起当年日本*队的禽兽行径,拉贝又是何等伟大!
参考文献:《拉贝日记》,作者:约翰·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