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虎鲨
中文名:墨西哥虎鲨
别名:墨西哥角鲨
英文名:Mexicanhornshark
拉丁学名:Heterodontusmexicanus
软骨鱼纲——虎鲨目——虎鲨科——虎鲨属——墨西哥虎鲨
原产地:在整个东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加利福尼亚湾、危地马拉、巴拿马湾、哥伦比亚,可能南至秘鲁。沿海地带的岩石底部、珊瑚礁和沙地形成了墨西哥虎鲨的栖息地。
墨西哥虎鲨栖息地
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属于无危物种
墨西哥虎鲨全身颜色呈浅灰褐色,鳍和身体上有散落的大黑点,这些斑点通常是眼睛直径的一半或更大(佛氏虎鲨的斑点只有眼睛的三分之一),在眶间空间的眶上脊之间有一条浅横带。
墨西哥虎鲨,比佛氏虎鲨更大的斑点
眶上嵴低,延伸至眼后多一些;口腔后部的臼齿不太大且呈圆形,具有坚固的内侧脊。第一背鳍起源于胸基部;后臀鳍长度可以到达下尾鳍基部。墨西哥虎鲨的最大长度约为70㎝,一般平均达到50至60㎝。
墨西哥虎鲨
卵生。卵鞘带有厚T形螺旋法,末端有很长的卷须,侧面可见5圈。较厚的T形螺旋可用于保护卵鞘免受撞击和掠食者的伤害。刚出生的幼鱼体长在14㎝左右。
墨西哥虎鲨的卵鞘
墨西哥虎鲨在海滩到米的深水都可以见到,这也导致经常被人捕捞,由于比较常见,被随手扔在沙滩上的概率更高一些,除此以外种群生存不受影响。墨西哥虎鲨种群数量比较大且常见,几乎没有商业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资料较少。
无亚种
黑虎鲨
中文名:黑虎鲨(莫名其妙的名字)
别名:杰克逊港鲨
英文名:PortJacksonshark
拉丁学名:Heterodontusportusjacksoni
软骨鱼纲——虎鲨目——虎鲨科——虎鲨属——黑虎鲨
原产地:西南太平洋,温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南澳和西澳)、新西兰(单一记录,可能是澳大利亚种群迁徙未回的)。
杰克逊港鲨栖息地
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属于无危物种
杰克逊港鲨头部宽阔、钝而平,两个背鳍的大小几乎相等。身体颜色为灰褐色,或者白色;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从头穿过眼睛延伸至嘴部,另一条三角形的黑色马具状条纹从头部开始,一部分延伸至胸鳍,另一部分从身体两侧通过向腹鳍延伸,同时背部和尾巴的两侧也有黑色水平条纹。
杰克逊港鲨
杰克逊港鲨体长可达㎝,是虎鲨属中体型最大的。通常生活在潮间带从海滩一直到米深的水域里,喜欢夜间活动,在午夜前活动达到高峰,在日出前活动减少;喜欢在海底沙地和开阔的礁石洞穴。还是一种洄游鱼类,夏季向南游动,冬天回到北方繁殖。
杰克逊港鲨
卵生。在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成熟的雌性和会在一些雄性的陪伴下迁移到近岸珊瑚礁上,并进行交配;大多数成熟的雄性仍留在近海较深的水域。在8月至9月,雌性在1-5米浅滩的岩石裂缝中产10-16个卵(通常为10到12个),偶尔会在20到30米的深度。在水族馆中,雌性每8至17天产一对螺旋状的卵。卵鞘长13至17㎝。大约9-12个月后,孵化出来的幼鱼进入海湾和河口水域的成长区,有些会在夏季游向更深的水域,但大多数幼鱼在成长区以1:1的性别比例生活数年。在性成熟初期进入更深的水域,并分为雄性和雌性群体。在大陆架的外缘度过几年青春期然后加入成年群体。
杰克逊港鲨的卵鞘
来人工饲养的数据表明,幼鱼每年生长约5至6厘米,成年鱼每年生长2至4厘米;雄性8-10年性成熟,雌性11-14年性成熟。到目前为止,无法通过标记和重新测量标记个体,或者校准和检查鳍棘或椎骨环来获得野外生长率的数据。
存在亚种,但没有具体分类。
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杰克逊港鲨鱼在繁殖后呈现出向南迁徙的模式,雌性比雄性晚5到6个月,并在繁殖后向南移动公里,并在第二年返回相同地点的珊瑚礁。对不同地区杰克逊港鲨鱼血液蛋白的研究表明,它们至少形成了两个种群,一个从澳大利亚西部到维多利亚东北部的西部-南部种群,以及一个来自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南部的东北部种群。
瓜氏虎鲨
中文名:瓜氏虎鲨
别名:加拉帕戈斯大头鲨
英文名:GalápagosBullheadShark(Ga-lá-pa-gos,四个元音,s音结尾,重音在第二个元音上)
拉丁学名:Heterodontusquoyi
软骨鱼纲——虎鲨目——虎鲨科——虎鲨属——瓜氏虎鲨
原产地: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秘鲁群岛
瓜氏虎鲨栖息地,太平洋中有个小岛
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属于无危物种
瓜氏虎鲨身体颜色为浅棕色或灰色,全身有大于1/2眼睛直径的大黑点,眶间间隙眶上嵴之间无浅色横带。(佛氏虎鲨、墨西哥虎鲨和瓜氏虎鲨三者按照描述就能很容易区分)
瓜氏虎鲨,大斑点,头上无横纹
这是一种鲜为人知但在栖息地很常见的虎鲨(鲜为人知到国外专业网站都没有多少具体资料),生活在近海大陆和岛屿水域,位于3-40米的深度。最大长度可达厘米;雄性长到48㎝成熟,雌性59㎝成熟(雌性数据有待考证),刚出生幼鱼约17厘米。
瓜氏虎鲨
卵鞘无法准确鉴定,但可能与佛氏虎鲨的类似,具有螺旋结构,没有卷须,侧面可见5圈。(卵鞘的图根本找不到,好无助)
可能存在亚种,在研究中发现第二背鳍有差别的两种瓜氏虎鲨,一种第二背鳍后侧凹进去,另一种第二背鳍后侧凸出来,但是没有更多的资料和研究证明它们存在这种关系。(资料少到差点写不出来,再次无助)
白点虎鲨
中文名:白点虎鲨
别名:白斑虎鲨
英文名:WhitespottedBullheadShark
拉丁学名:Heterodontusramalheira
软骨鱼纲——虎鲨目——虎鲨科——虎鲨属——白点虎鲨
原产地:西印度洋和阿拉伯半岛东岸的大陆架的海坡上。肯尼亚,莫桑比克,阿曼,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也门均有发现
白点虎鲨栖息地
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属于数据不足
白点虎鲨身体颜色呈深红褐色,带有许多小白点,这是原文翻译过来的。百度那张图是手绘图上的色,不足为信。不过经过查找得到一张年的图像,图片来源于南非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白点虎鲨(图片来源于南非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从图上来看这条鱼是被刚打捞上来的,浅色的身体上有着图腾一般的纹理,并覆盖着大量的白点,第一背鳍明显大于第二背鳍。白点虎鲨被发现在40-米深的海域,也有资料说是-米的深度,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数据是40-米。不管是哪种,都可以看得出白点虎鲨的生活在这个范围内,不太容易被发现和捕获。
白点虎鲨,百度上那个图就是在这个图的基础上上的色
白点虎鲨体长最大约83㎝;幼鱼18㎝;雄性39㎝性成熟,雌性56㎝性成熟;成年雄性至少69㎝,成年雌性75至83㎝。
白点虎鲨(图片来源于南非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上面这个图也是年的,是根据活体图片画出来的手绘图。白点虎鲨的资料比瓜氏虎鲨的还要少。连资料上都写的是稀有且鲜为人知,还写的可能是卵生。至于繁殖行为就不清楚了。有没有亚种更不清楚。
狭纹虎鲨
中文名:狭纹虎鲨
别名:斑马虎鲨
英文名:BarredBullheadShark
拉丁学名:Heterodontuszebra
软骨鱼纲——虎鲨目——虎鲨科——虎鲨属——狭纹虎鲨
原产地:西大西洋地区:澳大利亚;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
狭纹虎鲨栖息地
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属于无危物种
狭纹虎鲨身体呈浅棕色或者白色,有多条狭窄的垂直棕色或黑色条纹,没有斑点或马具状的标记。尾鳍的上下两部分大小差不多,下部比上部短,尾椎向上抬起通过尾鳍上部分。
狭纹虎鲨
在中国南海深度50米附近的大陆架和岛屿架上发现,在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却被发现于深度-米处。可能以底层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食。体长最大1.25米,雄性在84㎝成熟,雌性无数据。
狭纹虎鲨侧面
卵生。在繁殖季节,雄性咬住雌性的胸鳍并将身体的后部包裹在雌性的下面,交配大约持续15分钟。通常把卵产在有岩石和海带的地方,多只雌性会在相同的地点产卵;雌性一次产卵2个,持续2-3个月,一个产卵季节产6-12次,卵在1年内孵化。刚孵化出的幼鱼长18㎝。
狭纹虎鲨腹部
狭纹虎鲨的精子为螺旋形,由头、颈及尾部组成,活动力强,卵子体积较大,成熟的卵子包于卵膜内。卵细胞为卵*所充满,原生质很少,偏于动物极,细胞核即位于其中,是典型的端*卵子。卵在体内受精。成熟雄鱼的腹鳍上附有一对特殊的器官,叫做搜握器,也称为鳍脚。每一搜握器内有一软骨,再由该器基部的腺囊,发出一条纵贯整个鳍脚的纵沟。当交尾时,雄鱼的两个鳍脚合并一起,插雌鱼泄殖孔内,使精液注入输卵管中。受精是在输卵管上部进行的。受精卵在输卵管内下降时,即被卵壳所包围,壳内除卵子外,还有半流动的蛋白质状物质。(斜体内容来源于自然杂志——《狭纹虎鲨的繁殖》)
狭纹虎鲨
狭纹虎鲨分布范围较广,根据不同地区采集到的样本发现可能存在亚种,尤其是来自澳大利亚北部的样本。
本文图片基本来源于国外专业网站,内容参考翻译于各种资料,如有问题,欢迎指正。百度百科上的内容就算了,大部分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