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约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年),从小聪明好学,深得父母钟爱,望其长大成才,故取《论语》中“焕章”为其字。后来,汪大渊不负众望,果然成为著名的元代民间航海家。
青年时期的汪大渊曾游历了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当时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泉州。
当汪大渊看到各种肤色和操各种语言的人们,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满目的中西奇货,堆积如山;港湾里还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特别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讲述的各种域外风情,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汪大渊的好奇心,促成了他两度远洋航行的壮举。
元文宗至顺元年(年),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搭乘泉州港的一艘远洋商船,开始了第一次海上远航。
汪大渊的这次航行,从泉州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
这次航海之行主要以印度洋区域为主,历时四年,元统二年(年)夏秋间,汪大渊才返回泉州。
元惠宗至元三年(年),汪大渊第二次从泉州出航,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
汪大渊这两次随商船游历东、西洋许多国,所到地方,皆记其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
远航回国后,汪大渊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元顺帝至正九年(年),当时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长官达鲁花赤偰玉立命主修郡志的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郡名),以泉州为市舶司所在,系海外各国人物聚集之地﹐对各国风土人情应有记录,遂请汪大渊著《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
后来,汪大渊回到久别的故乡南昌,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在南昌单独刊印,从而得以广泛流传。但《岛夷志》一书却在元末兵乱中大部分散失,明朝后终于失传。
《岛夷志略》选择重要地方立以条目,全书共条,除最后一条“异闻类聚”系得之于传闻或其他书籍外,其余99条,“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材料详实。
《岛夷志略》书中分条记述各地山川、习俗、景观、物产、贸易、趣闻等项目,所记载的外国地名多达多个。
《岛夷志略》还是最早使用“东洋”和“西洋”两个地域概念的一书。
《岛夷志略》不仅为以后的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是研究元代的海外贸易、中外关系及这一时期亚、非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
六十多年后,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航行路线与汪大渊的路线大体相同。
汪大渊的两次出海航行,游历南洋诸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地,行程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其游历之远,记录之详,是他之前留有姓名的中国航海家们所无可匹敌的。
《岛夷志略》是一部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古代世界地理志。唐代僧人唐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那烂陀即以新的世界佛教中心地位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而《岛夷志略》是14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重要资料,其卓越的文献价值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东、西两洋历史地理交通的必读书籍,对后世的各类古代海道交通著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朝时来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世人皆知,马可·波罗所写的那部游记让西方熟悉了东方的大国,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
而鉴于汪大渊所著的这部《岛夷志略》,让西方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